2020年,全國漁業漁政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切實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1號文件及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等有關決策部署,持續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漁業漁政工作亮點紛呈。
一、多措并舉做好水產品穩產保供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漁業漁政系統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堅決把“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作為最緊迫最重要的政治任務抓實落細。一是開展水產品生產、市場、加工、貿易、捕撈業生產等方面的監測調度,及時了解各地漁業生產、市場流通和水產品壓塘情況,突出解決壓塘問題。二是從全國遴選120家水產品加工企業建立了“點對點”聯系機制,協同有關行業協會和地方漁業主管部門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動企業復工復產。三是印發《春季水產養殖技術操作指南》《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操作指南》,利用國家產業技術體系等專家力量,指導各地開展水產健康養殖、疫病防控工作。四是推動將水產品納入疫情防控生活必需品保障范圍,14家水產企業納入國家重點保障企業名單。發揮加工收儲的“蓄水池”作用,廣東、海南等地出臺水產品臨時收儲政策,通過應急收儲獎補政策,有效解決水產品積壓滯銷問題。五是開通全國水產品產銷對接平臺,發布全國水產品供需信息,推動產銷對接。啟動“我為湖北拼大單——湖北水產品直銷云購會”公益活動,成交額達7億多元。
二、順利啟動長江十年禁漁
長江“十年禁漁”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全局計、為子孫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農業農村部將長江禁漁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牽頭抓總落實,健全12個部門參與的協調機制,組建跨部門工作專班,多次深入研究部署推進。沿江各地高效組織實施,構建了中央統籌、部門協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經過2020年集中攻堅,長江流域重點水域漁船漁民退捕任務全部完成,做到船回收、證注銷、人上岸;漁民安置保障深入推進,落實社會保障全部實現應保盡保,就業幫扶應幫盡幫;強化執法監管,會同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和長江口“三省一市”開展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專項整治行動、打擊市場銷售長江流域非法捕撈漁獲物專項行動和長江口非法捕撈專項整治行動3個專項整治行動,成效明顯。2020年12月31日,胡春華副總理出席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啟動活動,宣布長江流域重點水域自2021年1月1日零時起全面實施10年禁捕,開啟了長江水生生物保護新征程。
三、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推廣取得新突破
啟動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重點圍繞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水產養殖用藥減量、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水產種業質量提升、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等五方面,全面提升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水平。全國各省漁業主管部門,高度重視,紛紛積極響應,36個省區市均出臺了配套實施方案,精心分類指導、組織專題培訓、積極籌措資金為行動開展提供保障。經過一年努力,各項行動的推廣基地建設總數達926個,遠超預期,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發展典范,為探索水產生態健康養殖良方,推進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全國重要養殖水域灘涂空間基本劃定
養殖水域灘涂規劃是水產養殖業發展的布局依據,是保障水產養殖生產空間和生產者合法權益的重要抓手。2016年我部啟動了新一輪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工作,2020年印發了《農業農村部關于進一步規范推進水域灘涂養殖發證登記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快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發布和養殖證核發的力度和進度,確保年底全面完成省、市、縣三級規劃編制發布,實現規劃全覆蓋。各地嚴格按照《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工作規范》和《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大綱》要求,依法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和養殖區,明確允許用于水產養殖的水域灘涂類型、地理位置和范圍,堅決糾正以產業發展規劃替代空間規劃的行為。目前全國共有257個地市級和1544個縣級人民政府頒布實施本級養殖水域灘涂規劃,核發《水域灘涂養殖證》13萬本,確權登記水域、灘涂面積約441.5萬公頃,為穩定漁業基本養殖水域發展空間、保障養殖漁民合法權益、促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近海捕撈強度控制和漁船裝備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十三五”期間,國家累計投入120多億元大力推進海洋捕撈漁民減船轉產和漁船更新改造,目前各項工作任務已經順利完成。統計顯示,“十三五”期間,全國累計壓減近海捕撈漁船總數超過4.5萬艘,壓減總功率超過208萬千瓦,超額完成了2萬艘、150萬千瓦的壓減任務。全國共有超過1.6萬艘近海捕撈漁船進行了更新改造,漁船總體結構和安全環保水平也有了明顯優化提升。與“十二五”末相比,目前我國近海資源友好型的釣具類作業漁船占比增加逾145%,而選擇性較差的拖網類作業漁船占比降低近10%;安全環保性能好的鋼質、玻璃鋼質漁船總數占比由32.6%增至52.6%,而傳統木質漁船占比由67.5%降為46.4%;船齡10年以內的漁船占比由11.7%增至33.7%,而老舊漁船占比由67.7%降為40.6%。
六、首次實施公海自主休漁
在專家提出建議、深入研究論證和廣泛征求意見基礎上,農業農村部于2020年首次試行開展公海自主休漁。所有在西南大西洋、東太平洋公海休漁區作業的魷魚生產船,在三個月休漁期間均需撤離,共涉及遠洋漁業企業60多家,遠洋漁船600多艘。在各地農業農村部門、行業協會和遠洋漁業企業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加強宣傳落實、強化監測監管,休漁措施得到切實有效的執行。除少數因特殊情況需穿行休漁區外,未發生任何違規捕撈行為。此次自主休漁,是我積極主動履行養護國際公海漁業資源勤勉義務的重大舉措,彰顯了我深入踐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促進全球海洋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決心,展現了我負責任漁業大國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和好評。
七、妥善解決相關兩棲爬行動物交叉管理問題
2020年,針對存在管理交叉、養殖歷史較長、人工繁育規模較大的部分兩棲爬行類動物,農業農村部會同林草局組織專家深入研究論證,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蛙類保護管理的通知》,明確黑斑蛙、棘胸蛙、棘腹蛙、中國林蛙(東北林蛙)、黑龍江林蛙等5種蛙類按照水生動物管理。同時,推進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修訂,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后正式發布,對虎紋蛙、揚子鱷等珍貴瀕危兩棲爬行動物的水陸管理劃分進行調整。通過上述工作,解決了部分蛙類等兩棲爬行動物長期以來存在管理劃分交叉的問題,進一步明確了有關物種管理地位和要求,有助于更加科學合理地推進相關物種保護,提高保護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八、首次公開發布《中國遠洋漁業履約白皮書》
在2020年11月21日世界漁業日之際,農業農村部首次公開發布《中國遠洋漁業履約白皮書》。白皮書主要介紹我國根據國際法要求履行船旗國、港口國和市場國的義務,實施遠洋漁業監管,促進漁業資源科學養護和可持續利用的各項制度和措施做法,以及為提升履約績效、促進全球漁業管理開展的科學支撐、國際合作、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等工作。白皮書的發布,充分展現了中國遠洋漁業堅持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致力于科學養護和可持續利用漁業資源的負責任形象,得到國內外各界的廣泛好評,有利于國際社會充分了解中國遠洋漁業管理的原則立場、政策措施和履約成效,引導塑造客觀公正的國際輿論環境。
九、漁政亮劍執法成效顯著
突出長江禁捕、海洋伏季休漁、涉外漁業管理、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和“絕戶網”等9個重點任務,組織實施專項執法,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各地累計出動執法人員179.2萬人次,查處違法違規案件4.19萬余件,同比增長29.16%;查獲違法人員5.51萬名,同比增長27.61 %。發布涉漁違法違規十大典型案例,通過“中國漁政”公眾微信號實時推送900余篇漁政執法工作動態,啟動中國漁政執法舉報受理平臺,受理舉報案件5624起,督辦286起。同時,漁業法制建設和執法隊伍建設取得顯著進展?!稘O業法(修訂草案稿)》已報請國務院審議。出臺了《依法懲治長江流域非法捕撈等違法犯罪的意見》《漁政執法工作規范(暫行)》《重大漁業違法違規案件掛牌督辦工作規定》《非法捕撈案件涉案物品認(鑒)定和水生生物資源損害評估及修復辦法(試行)》《漁政執法裝備配備指導標準》等一系列配套法規。5143名漁政執法人員通過漁業行政執法人員執法資格全國統一考試。培訓漁政執法人員1.3萬名,評出優秀規范案卷78卷。
十、漁業互保體制改革扎實推進
2020年,農業農村部和銀保監會經充分研究論證,確定“剝離協會保險業務,設立專業保險機構承接”的改革思路,形成漁業互助保險系統體制改革方案并報請國務院批準同意。按照改革總體方案,農業農村部會同銀保監會出臺指導意見,明確改革路線圖,分級分批推進改革任務,確保改革期間漁民風險保障不斷檔、不弱化。日前,國務院批準同意全國性漁業互助保險機構冠名為“中國漁業互助保險社”,并經市場監管總局登記注冊。新設立的中國漁業互助保險社和省(市)漁業互助保險機構作為納入國家保險業統一監管的金融保險機構,將構建漁民會員共有、共治、共享的漁業互助保險體系,可以更加高效、更加規范地為廣大漁民群眾提供風險保障,繼續作為漁業安全管理和防災減災工作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