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金秋十月,“晚熟”的大閘蟹開始“爬”上消費者的餐桌,盡管由于前段時間南方持續高溫,今年的大閘蟹上市時間被推遲,但消費者的熱情卻只增不減。

2024年9月10日,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的一處大閘蟹銷售市場,工作人員在分選剛捕撈的大閘蟹。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今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意見》,對發揮漁業在向江河湖海要食物中的作用,做出了全面部署安排。漁業作為踐行大食物觀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先行者和主力軍,在利用深遠海、內陸大水面等宜漁資源方面有著巨大的空間和潛力。
水產品一直是國人餐桌的重要組成。漁業作為一個重要的產業部門,為人類提供了大量的水產品,同時也具有養護生態環境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迫切需要樹牢大食物觀,加快構建更為穩健的國家食物安全保障體系,保障“米袋子”安全,并且“菜籃子”“肉盤子”“奶瓶子”“魚簍子”哪樣也不能少,讓食物供給量足、質高、結構優,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并且端得更好更健康。
漁業相比于種植業和畜牧業,涉及內容更為復雜,一般分為海洋漁業和淡水漁業,按生產特性又可分為養殖業和捕撈業。我國不僅有廣闊的內陸水域,也有漫長的海岸線,在水產養殖、近海捕撈、遠洋捕撈等領域都有廣泛的產業布局。作為漁業大國,我國水產品年產量連續35年位居世界第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走出了一條“以養殖為主,養殖、捕撈、加工并舉,因地制宜,各有側重”的發展道路。當前,我國漁業發展進入轉型升級關鍵期。如何補齊短板,擴大優勢,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漁業高質量發展道路是中國漁業發展的應有之義。
為此,瞭望智庫采訪了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劉新中,請他闡釋在大食物觀下發展漁業的方向和原則,以及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和目標。

劉新中。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從曾經的“豬糧安天下”到如今的“一個也不能少,缺了哪樣都不行”,保障多種食物供給,正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體現。

2024年8月9日,福州市連江縣定海灣海面上的半潛式漁旅融合深遠海養殖平臺。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14億多的人口大國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健康、優質、美味的水產品越來越受到國人的喜愛,成為國人餐桌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從保障基本民生、食品安全乃至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角度講,水產品是農產品和食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水產品不像口糧、油料、生豬這么敏感,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劉新中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水產品在國民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我們的糧食安全可以起到一個很重要的“壓艙石”作用。
一直以來,我國堅持以養為主、宜漁則漁,全方位多途徑拓展江河湖海漁業發展空間,構建多元化水產品供給體系。具體實施了加快建立宜養水域灘涂保護制度;加快發展設施漁業;按照“一水一策”原則積極發展湖泊水庫增養殖;有序發展灘涂和淺海貝藻類增養殖;高質量發展遠洋漁業,開拓新漁場新資源,加強遠洋漁業基地建設,加大優質海產品運回力度;積極發展深遠海養殖;開發調理、預制、干制等水產食品,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等多種措施。
當然,隨著中國社會和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新時期中國漁業應走適合自身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走中國特色的漁業產業發展之路,要充分考慮我國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現狀。“以目前的國情來看,滿足食物供給是當前漁業的根本要求和主責主業。‘守著金山銀山要飯吃’不是真正的保護,有資源不利用,也是一種浪費,但前提是要可持續利用。” 劉新中說道。
他認為當前我國漁業應牢固樹立大食物觀,深化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宜漁則漁,優化生產布局、鞏固基本產能,加強設施建設、提高產出效率,培育新興業態、拓展發展空間,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漁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全面提升漁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開發豐富多樣的水產食物,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消費需求。概括起來,就是強養殖、穩捕撈、拓空間、促消費。

2021年6月6日,劉新中在大連參加魚類增殖放流活動。
另外,在劉新中看來,“宜漁則漁”理念,不僅僅是空間上的全面利用,因地制宜、各有側重,更要看到時間上的長期變化。“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環境形勢,所應該采取的漁業政策和產業發展模式都是不一樣的。”劉新中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對漁業的要求都會發生不同的變化,所以“宜漁則漁”的“宜”也是一個變量,在未來的發展中要秉持符合階段性特點和技術進步發展的理念。
我國是世界第一水產品生產大國,2023年水產品總產量達到7116萬噸,約占全球總產量的40%,人均水產品占有量達到50.48千克,遠遠超過全球人均水平。
實際上,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在資源稟賦有限、人口眾多的情況下,為滿足國人對水產品的需求,中國漁業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不斷調整漁業方向,擴大養殖優勢。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漁業大國中首個實現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國家,目前我國內陸河流、湖泊和水庫等水域面積3.1億畝,適宜開展養殖生產的內陸水面面積約1億畝,宜漁水域面積廣闊。
當然,隨著我國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進入新的時期,對漁業的要求產生了新的變化,我國也正由漁業大國向漁業強國邁進。在新時代向江河湖海要食物面臨著新的挑戰、新的機遇。但同時,漁業現代化建設需要我們不斷補齊短板。
目前我國漁業生產總體還較為粗放,需要改變管理方式,向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劉新中認為,我國漁業發展具有很強的特殊性。“水產品種類豐富多樣,各地飲食習慣不同,對水產品的需求都不一樣,水產品既要保數量又要保多樣。”他表示,長期以來我國漁業發展以市場調節為主,具有較強的靈活性,但也對產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帶來了較大壓力。今后漁業要轉型升級必須走規模化、標準化發展之路,養殖池塘的標準化改造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抓手。
與此同時,水產品質量安全也一直是民眾關切的話題。
目前,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總體保持穩定態勢。我國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測合格率連續11年穩定在99%以上,市場水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從10年前的93.6%,提高至連續9年95%以上。劉新中說:“95%這個數字和其他食品相比,似乎不是特別高。實際上,我國的水產品標準大部分是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所以達標點很高。另外,水產品的產業鏈條較長且復雜,較其他農副產品、食品更難儲存和保鮮,因此合格難度會更大一些。”
但是,目前令劉新中較為頭疼的問題是,有關水產品的食品安全謠言時有發生,一定程度上給消費者帶來了恐慌和誤解,危害了產業的良性發展。為此,劉新中表示,從監管部門自身角度講,未來應該加大科普宣傳力度,多向消費者傳遞正確的聲音,也希望能夠借助媒體力量,傳播正能量,減少食品安全謠言對水產行業的傷害。

2024年9月1日,在山東省榮成市石島漁港,漁船出海駛向秋季捕撈作業海域(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此外,“在世界范圍內,捕撈業仍然是重要的水產品來源。比如,我國民眾日常消費的帶魚、鲅魚等品種,還無法人工養殖,只能依靠捕撈天然的資源獲取。目前,捕撈業存在資源約束和安全風險,關鍵要處理好生產和生態的關系,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劉新中介紹道。在他看來,捕撈特別是遠洋漁業因為涉及多學科融合、多領域交叉等問題,管理環節多,管理要求高,迫切需要進行系統性提升。劉新中相信,中國人民性格中的勤勞、勇敢和智慧能夠支撐我們在發展遠洋漁業中披荊斬棘。未來,我國需要堅持遵循全球漁業管理規則,加強科技賦能,精準綠色捕撈,實現遠洋漁業可持續發展。
水產品是世界公認的健康食物,在全球糧食和營養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專家基于對我國水產品生產、消費和進口歷史的分析研究認為,水產品消費總量仍將持續增長,預計其將在2043年達到8543萬噸的峰值。由此可見,未來國內水產品生產的供應總量還需不斷提升,以滿足居民對水產品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澳角村村民與帶貨主播在整理直播銷售的海產品。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與此同時,水產品經濟效益好,較普通糧食作物的收益更高,是很多地方鄉村振興和農民致富的重要抓手。
劉新中認為,國家對江河湖海資源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將水產品作為必不可少的蛋白質供給來源。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意味著漁業要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加快轉型升級。
劉新中表示,新時期我國漁業要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生產和生態協調、發展和安全統籌,加快由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不斷提高產業生態化、集約化和智能化水平。
具體而言:
一是轉變生產方式。改變一味追求高投入、高產出,盲目提高單產的養殖方式,促進漁業發展由注重產量增長轉到更加注重質量效益上來,由注重物質投入轉到更加注重科技賦能上來。
二是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水域生態環境是漁業發展的基礎。針對漁業資源利用強度高、水域生態環境惡化等突出問題,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轉變過去拼資源消耗、拼要素投入的粗放生產方式,科學有序利用漁業資源,合理壓減捕撈生產,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把漁業資源過高利用的強度緩下來,把水域生態環境污染加重的趨勢降下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是轉變管理方式。打破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將發展的思路和重心轉到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同步提升上來,轉到更加注重生產和生態相互協調上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加有效地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運用先進的管理理念,加強產出控制,健全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通過修訂完善漁業法,深入推進依法治漁,用市場的辦法、改革的措施、法律的手段,破解長期制約漁業發展的堵點卡點,不斷提升產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原標題:米袋子、菜籃子、肉盤子、魚簍子……一個都不能少
作者:里雨曦 張岳怡(實習生) 楊丹青(實習生)
(本文圖片除特殊標注外,均由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