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松花江水生態完整性評價與生態恢復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項目在北京召開綜合績效評價會。由黑龍江所承擔的專項子課題——“松花江珍稀魚類生態恢復關鍵技術與示范研究”經結題匯報、專家質詢和討論,順利通過綜合績效評價。
“松花江珍稀魚類生態恢復關鍵技術與示范研究”課題組針對松花江魚類資源衰退及魚類瀕危的實際,開展了深入系統的資源調查工作,研發了魚類產卵場生態修復、珍稀魚類增殖放流等關鍵技術并進行集成示范。課題組在梧桐河及松花江等示范區模擬和重建自然環境下魚類產卵場條件,累計鋪設人工魚巢面積6600 m2,為魚類受精卵提供附著基質。數據統計顯示,魚卵附著率平均達到2000粒/m2以上。該技術為高寒地區魚類產卵場、索餌場等受損生境的修復和重建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參考和借鑒。
課題組采用人工增殖技術對珍稀瀕危魚類種群資源進行恢復或重建,有效減緩了自然種群資源的下降趨勢。近年已在佳木斯、同江等松花江水域共計實施人工放歸施氏鱘9萬尾、達氏鰉3萬尾,并采用VIE、超聲波等標記方法進行放流效果評估監測。標記識別回捕魚類及統計分析顯示,人工放流魚類攝食良好、生長迅速,示范區內鱘鰉魚種群數量恢復達到10%以上。
課題組編制的《松花江珍稀冷水性魚類增殖放流技術指南(建議稿)》被有關部門采納應用,研發的標記放流技術在2017-2019年黑龍江省的鱘鰉魚放流工作中發揮了良好的示范和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