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所承擔的于2019年正式啟動的農業農村部財政專項“西北地區重點水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項目的子課題“新疆額爾齊斯河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項目取得年度階段性重要進展。
在專項首席王玉梅研究員的統一部署和安排下,以漁業資源研究室主任馬波研究員為隊長的“額爾齊斯河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科考隊,分別于5月8日-6月1日、7月6日-8月1日、8月24日-11月2日3次赴阿勒泰地區,總歷時121天,行程近3萬公里,圓滿完成在額爾齊斯河流域的全年調查任務。

科考隊在額爾齊斯河干流源頭的可可托海至下游185團,支流的卡依爾特河、喀拉額爾齊斯河、克蘭河、布爾津河、哈巴河、別列則克河及喀納斯湖等水域共布設了22個調查站點,通過現場定位地理信息、測定水質理化指標、采集浮游生物、采捕魚類標本,重點對魚類種類、地理分布、群落結構、資源數量、瀕危魚類、棲息地生境特征等進行了調查監測,對漁獲物進行形態學測量、生物學鑒定、分子信息采集和統計,并收集保存了部分珍稀瀕危物種活體資源。

科考隊本年調查共采捕到土著魚類22種,外來魚類8種,總樣本數約5000尾。其中,在額爾齊斯河下游采集到鱘科魚類1尾,通過鑒別,初步判定為野生小體鱘,這一發現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和保護意義;采捕到東方歐鳊和湖擬鯉自然雜交種,分子鑒定顯示東方歐鳊為母本,湖擬鯉為父本,證明兩者的產卵場和繁殖時期是相互重疊的;發現銀鯽群體中存在高背和低背兩種形態類型,并各自獨有線粒體DNA單倍型譜系,高背型的生長性能為低背型的1.3-1.7倍,具有優越的開發利用前景。采捕到近年來額爾齊斯河罕見的重達8.5kg的野生鯉魚,可作為潛在的重要魚類育種材料。發現外來物種2種——鰕琥魚和鯰,收集保存細鱗鮭、哲羅鮭、北極茴魚等相當數量的活體群體資源,為開展珍稀瀕危冷水性魚類種質評價及資源養護打下良好工作基礎。

此外,科考隊發現魚類產卵場一處,并在該處采集到沉性受精卵,開展了產卵孵化生境條件的精準監測。通過沿河采集魚苗早期資源,初步判定額爾齊斯河魚類具有洄游產卵習性,其繁殖行為與水文氣候環境密切相關,且有規律性地依次進行。調查中發現,眾多的水利工程設施對額爾齊斯河魚類區系組成及物種多樣性,特別是繁殖、越冬等洄游性魚類的影響十分明顯。

科考隊還就阿勒泰地區的漁業生產、科技力量、漁政執法、資源養護等情況展開調研,同各市縣漁業管理部門座談交流,參觀走訪當地魚類養殖場、增殖站,了解養殖及增殖放流工作開展情況,獲得了大量有關魚類資源的第一手基礎數據,也幫助科考隊對額爾齊斯河地理地貌、生態環境、水域特征、漁業發展及資源保護管理等情況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本年度科考工作取得的階段性重要成果,豐富了北疆地區魚類資源本底現狀的基礎數據庫,為更好地保護額爾齊斯河漁業資源,促進新疆地區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其中部分發現將填補額爾齊斯河魚類多樣性研究的空白。
科考工作得到了農業農村部漁業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新疆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新疆阿勒泰地區農業農村局及地方漁政、邊防、公安等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