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鹽堿水域養殖品種開發與利用創新團隊魏海軍、徐偉等人開展的“擬赤梢魚遺傳多樣性和種群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表明黑龍江流域的擬赤梢魚遺傳多樣性和遺傳變異較低,證實了開展擬赤梢魚種質資源保護的必要性。相關研究成果“Comparison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four Pseudaspius leptocephalus populations in Heilongjiang River Basin based on mitochondrial COI gene”發表于JCR1區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https://doi.org/10.3389/fmars.2023.1158845)。

擬赤梢魚是黑龍江流域的特有魚類,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該研究對黑龍江流域四個群體[額爾古納河(EH)、漠河(MH)、撫遠(FY)、和呼蘭(HL)]的遺傳多樣性和群體結構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擬赤梢魚線粒體全基因組長度為16607bp,黑龍江流域的4個擬赤梢魚群體COI序列的遺傳多樣性和遺傳變異均較低,急需對黑龍江流域擬赤梢魚群體遺傳多樣性進行系統研究,加強擬赤梢魚種質資源保護。此外,HL的養殖群體的遺傳多樣性最低,FY群體具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可通過引進FY野生擬赤梢魚來豐富HL養殖群體的遺傳多樣性。本研究成果為擬赤梢魚的遺傳育種和野生資源的保護提供了數據支撐,并豐富了漁業種質資源遺傳信息。
該研究得到東北地區重點水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專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