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魚苗暫養
(一) 暫養池
剛孵化出的魚苗有5~7天不吃食物,屬內源性營養期,這段時間的培育稱為暫養。一般的情況下,暫養池可以使用玻璃鋼或水泥池,盡是采用直徑為1.5~2米的圓形池,水深30~40厘米。玻璃鋼池內壁較光滑,直接可以使用。水泥池應該在池底部鋪上磁磚,如有條件,池壁也可以鋪上磁磚,以減少因魚池粗糙對魚苗產生的損傷。
(二) 水質及暫養密度
暫養魚苗用水必須符合要求,最好是高溶氧的水,剛孵化出的魚苗可以放在有微流水和充氣條件的玻璃鋼池中高密度暫養,暫養密度可控制在3萬尾/立方米左右。
表2 養殖幼魚的放養密度
魚體重(g)
|
溫度(℃)
|
放養密度
|
千尾/M2
|
千尾/M3
|
0.04~0.07
|
16~17
|
5~7
|
25~35
|
0.07~0.5
|
17~19
|
3~5
|
15~25
|
0.6~1.0
|
19~20
|
2.0
|
10
|
1.1~3.0
|
20~22
|
1.0
|
2.5
|
3.1~5.0
|
22~24
|
0.5~0.8
|
1.0~1.5
|
表3 養殖幼魚水池的水流量調整參照表
魚體重(g)
|
水溫(℃)
|
水流量(l/min)
|
0.0~0.07
|
16~17
|
20
|
0.07~0.5
|
17~19
|
20
|
0.6~1.0
|
19~20
|
30
|
1.1~3.0
|
20~22
|
40
|
二、 魚苗開口
習慣上,把魚苗第一次攝取外源食物稱為魚苗開口。魚苗的開口主要有二種方式,一是使用動物性餌料投喂(活餌開口),另一種是直接使用人工配合飼料直接投喂(飼料開口)。生產者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和培育目標,選擇合適的開口方法。
1.活餌開口:在實際養殖過程中,培育鱘魚苗采取先用活餌喂養一段時間,使魚苗具備了一定體力和抗饑餓能力后,再用配合飼料進行馴化的方式。使用的活餌有水蚯蚓、水蚤、鹵蟲等。初期日投喂量按魚體重的100%,隨著魚苗體質的增強和規格的增大,投喂量也要作相應的調整。開口后期可降低到40~50%。也可以采取混合投喂活餌的方式,如在魚苗開口初期用適口的水蚤或鹵蟲投喂,進行4~5天再改用水蚯蚓投喂。這樣的投喂方式可以互補魚苗因攝取單一活餌造成的營養成分的不足,魚苗不僅生長速度快,存活率及健壯魚苗的比率也較高。活餌的日投喂次數與魚苗的規格與體質相關。魚苗規格越小,體質越弱,投喂的次數越多。魚苗開口初期2~3h/次,隨魚苗的增長,投喂次數可適當地逐步減少。而且不同齡的鱘魚是全晝夜攝食的,因此也必須規定夜間進行投喂。
在較大規模生產中,多采用水蚯蚓開口的方法。投喂前,將水蚯蚓在清水中存養一段時間,待水蚯蚓的顏色變成鮮紅、腸內的污物完全排出后,用菜刀剁碎,潑入池中投喂。活餌喂養魚苗至一定規格后,再用配合飼料馴化。此種方法的優點是:魚苗開口率較高,成活率高,前期生長速度較快,魚苗體質健壯,攝食旺盛,規格較整齊,并對環境變化有一定的抗御能力。這種方法的缺點是:還要經過一次轉口馴化。
2.飼料開口:在魚苗第一次開口攝食時,即直接用配合飼料投喂。這種方法的主要優點是:培育的魚苗可以一直以人工配合飼料為食,不需再次馴化。即減少了活餌成本,也解決了一些地方苗種培育期內是得不到活餌料供應的問題。主要缺點是:開口率和成活率較低,魚苗規格參差不齊,有相當一部分魚苗在整個過程中,攝取極少量的飼料,僅能維持其生命活動的基礎需要,基本不長,體質很弱。另外,這種開口方法對飼料的營養和適口性要求很高,管理的難度也比較大。需要不斷清理養殖容器內的殘餌,以保證水質,不斷地將大小分開,以保證正常生長。
三、 魚苗培育
(一) 魚苗轉口馴化---是指用活餌料開口的魚苗改喂人工配合飼料的轉換過程,這個過程對后期的培育至關重要。
1.轉口馴化時間:孵出的鱘魚苗經過10~15天左右時間的培育后,其體重可達到約1克,這時可以用配合飼料進行馴化。
2.轉口馴化方法:在鱘魚苗種培育的實踐中,人們已經掌握了許多種轉口馴化的有效方法,概括起來主要是配合飼料直接投喂和活餌與配合飼料交替投喂二種方法。
(1)配合飼料直接投喂法:鱘魚苗經過10~15天的活餌培育,其體重可增加到大約1g,此時的魚苗體質較好,食欲旺盛,可以停止投喂活餌,用配合飼料進行強行馴化。所采取的形式也有硬顆粒和軟顆粒兩種。硬顆粒馴化難度相對較大,采用較多是軟顆粒飼料進行馴化的方式。軟顆粒飼料的制作,是在基礎飼料中添加輔助物質或是用活餌漿浸泡干飼料,晾至半后再用于馴化投喂。施氏鱘魚苗對此類軟飼料比較容易接受,馴化效果要比直接使用硬顆飼料好些。當然,軟飼料的制作方法對馴化結果也有較大影響,試驗結果表明,添加鮮活物制成的軟顆粒料投喂,3周可完成馴化,成活率在50%以上。添加鮮豬肝和鮮蚯蚓制成的軟顆粒料用于馴化,成活率還要高些,可以達到69%左右;而用活餌漿(如用水蚯蚓打碎后制成漿)浸泡制成的軟顆粒料進行投喂,馴化時間約需2周,成活率高達75%以上。
為使幼魚盡快習慣于人工飼料,用配合飼料對施氏鱘進行馴化時,必須有一定的飼料投喂量和投喂次數,飼料投喂次數通常一晝夜約10次,后期可依幼魚對飼料的接受程度減少至5~6次。馴化期間最好在每次投喂后都清池。在大規模養殖生產中,至少每天清池1~2次,保持池內水環境穩定良好。
(2) 活餌與配合飼料交替投喂法:交替投喂是指馴化時,在每天的投喂食物中,逐步減少活餌的投喂次數,逐漸增加配合飼料的投喂次數。配合飼料的投喂由開始的每天1~2次,10天左右增加到4~5次,最后根據魚的攝食情況,完全使用配合飼料。用交替投喂方法馴化鱘幼魚,所需時間長,約7~8周,馴化成活率較配合飼料直接投喂法高。在鱘魚的規模化生產中,一般采用這種馴化方法,效果比較穩定。經過馴化的鱘幼魚,能完全接受配合飼料后,繼續飼養的成活率很高。在養殖水溫和飼料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生長速度也較快,抵抗力強,很少患病死亡。
(二)培育管理
1.放養密度
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放養密度的大小對魚苗的生長速度有一定的影響,密度大時,會加大魚苗的自身抑制作用,影響魚苗的新陳代謝活動和魚苗對餌料的消化利用率,同時也極易污染其生活環境,引起池內缺氧,造成死魚事故。因此應根據魚苗規格合理地調整放養密度。
2.飼養管理
溫度與水量控制:鱘魚苗對外界環境的變化較為敏感,要避免溫度的驟然變化。培育水溫應控制在18~21℃。此時魚苗對水體中的溶氧含量要求較高,水供應量要充分,育苗池內水交換量根據魚苗的放養密度和水溫來調整。水位保持在40~50cm即可。開口期餌料投喂量大,殘餌較多,可調整育苗池內的水體成有利排污的微流動或微轉動狀態。
投喂管理:用配合飼料投喂時,飼料顆粒的大小應嚴格同魚苗的規格相適應。改換飼料粒徑應由小到大逐步進行。日投喂次數初期大約10~12,后期可根據魚苗的生長和攝食情況調整到每天5~6次。
3.魚池管理
(1)每天監測培育池的水溫、溶解氧、pH等,記錄有關的生產技術數據。
(2)根據培育池的水質情況,認真做好排污工作,每天至少清池1~2次,保持育苗池內環境穩定良好,以利于魚苗的生長發育。應及時對魚苗進行分池,篩選出體弱、不攝食或是攝食極少的魚苗,先用活餌扶壯一段時間,待魚苗體質有所恢復后再用配合飼料投喂。對于那些攝食積極、體質健壯的魚苗也應挑選出來另行培養。
(
3
)建立值班制度,除認真保管好工具外,還要定時巡邏,經常檢查注排水設施、增氧設施等是否運轉正常。